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抚州寺院

曹山寺

发布时间:2020-05-24|浏览次数:

   位于宜黄县城西15公里处的曹山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的曹洞宗祖庭(发源地)。曹山“魁大秀伟,雄视一方”,“重峦迭峰,若数瓣青芙蓉”,这里翠竹掩冉,古木参天,溪水环绕,静谧幽雅。曹山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尤其在日本和东南亚一带影响极深,已有1100多年历史。唐咸通十一年(870年),本寂禅师辞师洞山,前往广东曲江曹溪礼禅宗六祖墓塔,决心寻找新的曹溪以广佛法。相传他返赣后,一路风餐露宿,磨破了多双僧鞋,脚上也打起了血泡,找了许多地方但未能找到新的曹溪。有一夜,他梦见六祖在自己手心上写了“心坚石穿”四字,并遥指东北方向。本寂禅师会意而行,终于在宜黄找到了曹山这个圣地。

  本寂住山30年,禅法大成,四方参者颇众,“洞山之宗,至即为盛”,成为“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应变,就语接大”的禅宗五大家之一的曹洞宗。因其对曹洞宗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的贡献,本寂后来被朝廷敕封为“元证禅师”,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还被加封为“宝藏元证大师”。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承阳大师来华参禅,师事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宁波天童寺加净法师三年,受曹洞宗禅法和法衣而归,建永平作为日本传播曹洞宗的根本道场,至今授徒数以百万计,朝鲜、东南亚等地也有不少曹洞宗信徒。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山寺多次遭到毁坏。1985年,省政府将曹山寺遗址内的本寂墓塔、卓锡泉,显圣崖、四龙洞诸灵迹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名胜风景点对外开放。90年代初,宜黄县政府作出决定,批准修复曹山寺,此举得到中国佛教协会大力支持,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了“曹山宝积禅寺”和“大雄宝殿”匾额。

  近年来,宜黄县政府加快了曹山寺筹建工作,在积极做好有关工作的同时,筹资300多万元帮助寺院实现水、路、电、通讯“四通”,解决了寺院建设用地和自用山林问题。1999年,该县从缅甸迎请了30多尊汉白玉佛像,成为全省首座全国少有的汉白玉佛寺。因此,曹山寺古刹香烟缭绕,佛灯长明。2003年10月,宜黄县政府礼请全国佛教协会理事心亮法师亲任寺院住持。心亮法师引来了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等一批大德居士结缘曹山寺,他们决定为寺院重建给予财力、物力、人力上的支持,拟通过五年时间建设,把曹山寺建成以禅学教学为主、兼顾观光旅游的佛教道场。目前,由香港旭日集团聘请的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为曹山寺重建进行勘探、规划和设计工作已全面完成,教学大楼、斋堂建设已完工并交付使用。一座海内外有影响、建筑风格有特色的大型丛林,不久将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佛教界的一个璀璨明珠。现任住持为养立法师。

 曹洞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于良价禅师在江西宜丰洞山创宗,其弟子本寂在吉水的曹山传禅,故后世称为曹洞宗。

 《祖庭事苑》七中记载:“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言曹洞者,盖由语便而无他。丛林或指曹为曹溪,盖不知世裔来历之远近,妄自牵合。”

  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行思,传希迁,希迁传药山,药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价禅师。住瑞州洞山,洞山传本寂禅师。住抚州曹山,其说立五位君臣以为宗要。五位者,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是也。君为正位,臣为偏位。正位即空界,偏位即色界。

  良价(807-869),少时在家乡诸暨随师出家,青年时期到嵩山受戒,之后遍游禅林。他先去南泉(今安徽贵池境内)参谒普愿(748-835),深领妙契,随后又往沩山(今湖南宁乡境内)参谒灵佑(771-853),再在云岩(湖南潭州境内)

  从师昙晟并受心印。昙晟圆寂后,良价离开云岩又先后云游了鄂州、袁州、吉州、宣州、建昌等地。唐大中十三年(859),良价来到宜丰洞山,当他涉蹚洞水时睹影顿悟,

  因是终止云游,从此驻锡洞山,宣讲他所悟是的禅宗新法,一时四方徒众纷纷前来学法。良价的弟子本寂(840-901)在洞山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弘扬师法,遂使宗风大举。由于良价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两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洞宗”(不言“洞曹”而言“曹洞”,惟语顺而已)。

  良价圆寂后,洞山众僧推举道全为洞山住持。道全进一步发展了曹洞宗,为洞山禅学作出承上启下的贡献。

  曹山法系四传之后便断绝。良价另一法嗣道膺(835-902)一脉绵延趋盛,传到天童正觉(1091-1157)时,曹洞宗再度广扬天下,

  国内许多著名禅林都是由曹洞宗法嗣所创,正所谓“今天下举宗者,往往推少林,而少林所宗者盖曹洞也”(

  赵宝俊《少林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早在良价住持洞山时,

  便有位叫瓦室能光的日本僧人到洞山参师良价,并在洞山住了30年。

  新罗(今朝鲜)僧人利严(870-936)曾嗣法于道膺,归国后在须弥山建广照寺,创须弥山派。公元13世纪初,日本僧人道元又将曹洞宗传入日本,开立日本曹洞宗。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曹洞宗信徒已发展到1000多万人。

  良价禅学思想的真正形成是在他涉足洞山时,他看到水中映着自己的倒影,顿时“大悟彻悟”,由是作偈语: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须应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良价认为无须四处去求佛,佛在性中,心即是佛,觉悟不假外求,得道靠顿悟,用不着以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地终年修行来渐悟。此后,良价陆续作了《玄中铭》、《五位君臣领》、《五位显诀》等偈颂,用“正”、“偏”、“兼”3

  个概念配以君臣之位来对其教义加以阐述:

  所谓正位,即是君位,含体、空、理,指本来无物,唯真如是本位。偏位即臣位,含用、色、事,指万物有事相。偏中正,即臣相君,指唯见真如,不见事相,舍事入理,摄用归体。正中偏,即君视臣,指唯见事相,不见真如,背理就事,从体引用。兼即君臣合道,指将体用、真俗、事理、净染统一起来,正偏兼带,事理混融,内外和合,非染非净,非正非偏。

  “五位君臣”说把万法根源归于佛性,以佛为世界最后的精神本体,即君位,而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只不过是这个本体所显现出来的现象而已。

  曹洞宗禅风以回互细密见称,其宗旨是万物皆虚幻,万法本源为佛性,这正是良价禅学思想的体现。

  良价除作了《玄中铭》、《五位君臣颂》、《五位显诀》外,还撰有《宝镜三昧》、《纲要偈》、《新丰吟》。此外还编纂过《大乘经要》一卷。良价的言语经其弟子整理成《曹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各1卷,被曹洞宗信徒视为经典。至于良价的其他诗作及玄言则散见于历代有关宗教著述中。

  良价于唐咸通十年(869)端坐圆寂,唐懿宗敕良价以“悟本禅师”谥号。

  良价舍利葬洞山,立以石塔,号“慧觉宝塔”,后世俗称“价祖塔”。

  唐大中十三年(859),良价云游到洞山,

  在此募邑民雷衡之地建广福禅寺,衡施以环山肥田3000余亩作寺产。

  唐朝末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捐资扩大洞山寺宇。北宋咸平年间,广福寺易名为“功德禅寺”,宋真宗赵恒为禅寺专门书写了匾额。绍圣五年(1098),宜丰同安女居士雷四十三娘为纪念良价洞山悟道,特捐资在良价当年“睹影逢渠”的洞水(今葛溪,洞山禅寺前)之上建起一座颇具特色的单拱石桥──逢渠桥。元初,

  县人胡俊孚施资扩修寺宇。元末,洞山寺宇俱毁于兵燹,曹洞宗祖庭遭到极大破坏。明万历年间,寺基丈量入公产版籍。至崇祯年间,本县举人戴国士得其产,于是再倡修复洞山,特延请匡山高僧净聪到洞山。净聪在此重整寺宇,张扬曹洞正宗,四方僧侣自远而至者日众,洞山法锡由是复振,净聪也因之誉为洞山“中兴第一祖”。

  清康熙十一年(1672),是时洞山寺宇已更名为普利寺,重建洞山寺宇的后法堂(即藏经阁)及僧房。嘉庆二十三年(1818),洞山正宗38世住持海寿在后法堂门楣正中立起大匾,-“佛在性中”,对良价的禅学思想作了高度概括。

  洞山现存禅迹及宗教主要景观有后法堂、价祖塔、佛塔林、逢渠桥、夜合山、拐杖山、木鱼石、考功泉、聪明泉及罗汉松等。佛塔林规模甚大,仅洞山禅寺周围各山头,就有自唐至清历代佛塔大小近50座,其中“慧觉塔”(良价墓塔)被中外曹洞宗僧徒奉为祖塔。20世纪80年代初期,江西省宗教事务部门拨专款对洞山开始全面修复,使曹洞宗祖庭原貌重现于世。

  1981年4月,

  日本宗教事务开发课课长滨名德永和日中友协宗教者恳谈会事务长铃木信光等一行3人到洞山考察,目睹后才确认洞山为曹洞宗发祥地。同年9

  月7日,日本佛教史迹考察团松田文雄一行16人再次到洞山参谒。1985年11月,日本曹洞宗研究会申村健治一行4人来洞山参拜。通过这几次佛事访问,

  中日曹洞宗学术交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赣(2023)0000166  [佛教日历]  [佛学辞典]
地址:江西省抚州市玉茗大道535号翠园商住楼D栋201号,电话:0794-8730399
江西省抚州市佛教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赣ICP备20009894号
网址:www.fzfjxh.com  网站维护:华严网络DedeCMS